點擊圖片查看詳細報道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是助力新發展階段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取得實踐發展和理論進展的重要基礎。近日,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共同舉辦彝江·東吳城市論壇。以“中國縣域·縣城·新型城鎮化”為題,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城鎮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與省內外各級政府部門及機構代表圍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展開學術研討。
(詳情>>)
點擊圖片查看詳細報道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催生了大量就業崗位。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其在就業方式、組織方式、工作時間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怎樣加快構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機制?常州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陳啟迪指出,要從健全法規制度、完善治理機制、優化服務體系三方面入手,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詳情>>)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新就業形態已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渠道。新就業形態從業群體就業質量提升的地方政府實踐有哪些?常州大學團委顧現朋表示,近年來蘇錫常地區已成為中國的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的地區之一,其新就業形態實踐及成果豐富,從完善頂層設計,落實政策實施;有效監管新就業形態從業發展態勢;協同合作,實現資源與政策聯動共享三個方面,拓展了我國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就業的工作實踐。
(詳情>>)
工會是黨領導下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也是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新就業形態下,用工形式、組織方式等方面產生巨大變化,可能導致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工會認識方面出現各種問題,給工會角色定位帶來嚴重挑戰。如何定位與重塑新就業形態下的工會角色?常州大學人文社科處湯濱認為,應該從改變思維方式、聚焦發展需求、突出所盼所想三方面采取措施進行改進。
(詳情>>)
新就業形態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怎樣提升就業能力?常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李公樸社會教育學院蔡永茂指出,各高校要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學生專業勝任力;強化雙創教育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力;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健全新就業形態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學生就業的保障力。
(詳情>>)
張曉蕊 潘界鑫 整理